半岛新闻
消费金融晒去年“成绩单” 三家头部企业利润总和占比超七成
报告,其旗下的消费金融(下称“消金”)公司的业绩也随之浮出水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30家持牌消金已有18家披露了2022年业绩数据。其中,招联消金的业绩表现依然“一骑绝尘”,无论是营收、还是资产都遥遥领先于业内——其去年营收175亿元,同比增长9.84%;净利润33.29亿元,同比增长8.68%;总资产为1643.46亿元,同比增长9.79%。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晋商、海尔、蚂蚁、小米、哈银、兴业、平安、中银、唯品富邦、中原、湖北、招联、阳光和中邮等18家持牌消金公司披露了相关财务数据。
除了招联外,兴业消金去年营收101.15亿元,同比增长20.54%,净利润24.93亿元,同比增长11.79%,连续3年位居第二。此外,位居第三的也依然为马上消费。
从营收同比增长来看,中银消金以营收同比26.40%的增速位居第一,其去年营收为67.58亿元。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小米消金在去年上半年亏损的情况下,最终不仅成功扭亏为盈,还成为消金公司净利增速第一——2022年小米消金实现净利润1084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368万元增长195%。
值得一提的是,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马上消费,去年的净利润之和为76.1亿,占18家已披露净利润的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之和70.6%,行业马太效应依然明显。
相较于头部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中腰部的消金公司的净利润大多在2亿边缘线上挣扎。其中,阳光、湖北、北银、晋商、宁银、小米和唯品富邦消金的盈利均不足2亿,北银、晋商、宁银、小米和唯品富邦消金的净利润还未破亿,分别为0.87、0.52、0.26、0.11和0.072亿元。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看,消金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行业现分化。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各种“派系”中以系实力最为强劲,主要是因为既具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同时也能够依托母行网点及线上资源形成协同。
她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尚未出现消费金融公司直接上市的案例,消金公司的业绩数据披露不全且口径参差不齐,仅从目前的“座次”仍难以窥见消费金融行业全貌。预计未来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且“座次”洗牌的情况仍有可能出现,例如一些流量庞大的互联网巨头目前经营贷款业务仍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主,待获取消费金融牌照后,将很有可能成为“搅局者”。